重點品牌活動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中國公益映像節
- · 步步行善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愛心小書桌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429部影片在2022中國公益映像節傳遞公益“火種”
11月25日,2022中國公益映像節頒獎典禮及主題論壇在深圳特區報業會堂舉行。本次中國公益映像節映像大賽以“‘視’放公益新力量”為主題,引導人們用影像記錄時代賦予公益的新作用、傳播公益理念的新模式、踐行公益行動的新路徑以及投身公益領域的新群體,共征集到來自全國23個省、市和地區的429部公益影像作品,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評審,最終評選出“金蝴蝶獎”等51個獎項。
中國公益映像節由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下簡稱“中國慈展會”)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共同主辦,是國內首個原創公益影片展示平臺。映像節秉承“用影像傳播公益,讓公益融入生活”的理念和愿景,已連續舉辦10屆,匯聚海內外優秀公益影像作品4902部,覆蓋29個省、市、地區及美、德、韓、印等國家。
429部公益影像作品參與角逐 讓公益力量與社會一起共生共長
公益是溫暖的“火種”,影像以記錄和展播的方式讓“火種”延續,將公益力量凝聚放大,與社會一起共生共長。
獲得年度最高獎項“金蝴蝶獎”的《從龍崗開始 一起向未來》統籌制作歷時近一年,全網閱讀量超過1.6億次。影片把鏡頭對準在四組龍崗奮斗的都市青年:即將退役的田徑運動員、利用業余時間參加義工活動的企業員工、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朋友在地鐵附近的天臺小屋里創業的大專畢業生、探索出客家菜創新菜品的大芬油畫村居民,他們曾不被理解、感到無助,但最后在自己的堅持與拼搏下無限接近理想中的生活。影片還有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蘇炳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深圳云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寧、英雄聯盟職業選手“小東北”MOLE李昊炎“跨界出演”。
頒獎典禮上,參與創作影片的黃舒屏代表團隊上臺領獎。她說:“非常開心能夠領取到這樣一個沉甸甸的獎項,也感謝映像節打造這么好的平臺,讓我們能夠通過影像技術傳播龍崗故事。明年龍崗區將迎來建區30周年,正如這部作品的名稱:《從龍崗開始 一起向未來》?!?/p>
關注普通人在“小崗位”上闖出“大天地”的作品在頒獎典禮上相繼涌現:《三叔的馬拉港》中還原了一名老漢歷經30多年,搬運兩百多萬塊石料親手建造維護船舶避風港,保障了附近100多艘漁船平安的歲月;《守衛樓蘭》中的新疆巴州若羌縣樓蘭文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十幾年如一日守護著羅布泊深處的樓蘭古城和周圍的古墓群;《街頭義務理發師》拍攝了一位工作之余免費幫助農民工理發的90后女孩黃豆豆;《有志而來 因心而恒》描繪了“廣東好人”陳卿既是中學英語老師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多面人生”;《追尋“圳英雄”紀錄片之湖南》中見義勇為犧牲及傷殘的勇士們,是塵世間閃光的英雄;《看見最美“橙”光》中有的環衛工人連續9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工作者;《閃光的你》則專門致敬深圳全市勞動者……
不少獲獎作品聚焦特殊群體,創作者們的鏡頭如同溫度計,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溫暖讓鏡頭升溫:《金婚》講述了一名家庭看護為了圓阿爾茨海默癥病人與妻子舉辦一場盛大的金婚紀念的心愿,假扮他的夫人的故事;《第993場放映》中,王偉力、鄭曉潔夫婦創辦了一家專門為視障人士播放電影的影院,16年來為近1000名盲人免費講述電影;《看見你的聲音》中,一對德國夫婦成為了湖南省殘聯康復中心的義工,為聽障兒童提供康復訓練,并開設面包店培訓聽障人士;《聽見AI的聲音》和《樂業中國之“看不見”的創業》告訴觀眾聽障及視障人士也有在各自行業領域交出出色成績單的無限可能;《尋找默片的主角》由聾人默劇演員、默劇演員、話劇演員共同演繹了一位聽障咖啡師眼中的世界;《二后生》講述了一位巨人癥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痊愈后,無償進村為空巢老人們做飯的故事;《錯襪日公益宣傳片》和《你我的樣子》中,公眾可以通過“穿錯襪子”的行為,表達對特殊需要人群及其家庭的包容與接納,為生而不同勇敢發聲;《暖流》中,稅務部門出臺各類稅收優惠政策,助力殘疾人群體逐夢未來……
一批獲獎作品希冀以影像力量傳承傳統文化,追憶歷史足跡:《要建100座博物館的男人》的主角是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講述他的夢想是“在有生之年建成100座博物館,生后全部捐獻給國家”;《13年,做一本中國最美的書》講述了閉門鉆研龍鱗裝書的80后制書人張曉棟的故事,目前全世界做這件事的,只有他一人;《何處是歸鹿》中所反映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馴鹿文化正面臨現代文明挑戰的問題,引發了觀眾的深思;《口述歷史?老兵傳奇之陳武賢》中的陳武賢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一人斃敵19人,并與戰友成功擊退敵軍8次圍擊;《鴻翔部隊》中,由深圳龍越和湖南衡陽的志愿者牽頭,被散亂埋葬了80余年的鴻翔部隊烈士的遺骨得到重新安葬……
一些獲獎作品傳遞出保護生態文明的赤誠心聲:《漁具幽靈——舟山市綠色海洋生態促進中心專題片》講述舟山廢棄漁具對于海洋生態的破壞性和嚴重性,發出“共同守護海洋家園”的呼吁;《因為我們的努力,野生東北虎回來了》由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吳京出演保護一線的國家公園巡護員,展現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在修復和保護生態系統、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野生東北虎等旗艦物種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一心守護雪山圣境》中有一個略顯“另類”的姑娘,她出生于北京四合院,偏偏要去扒熊貓糞便、追尋雪豹、解決人熊沖突,將自己的人生,與雪域高原的生靈緊密相連。
獲獎作品中,《候鳥南尋》《探訪瑜伽村》《甜蜜的村莊》聚焦脫貧攻堅主題,描繪鄉村舊貌換新顏的美麗畫卷;《致成年的你》《下一步春天》《聽港青UP主講中國故事》《青春的醫者——丁曉斌》《翻山越嶺》《遇見未來的自己》記錄著新時代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青年群體力量;《紅色生命線》《大城小愛》《超500萬深圳人擁有熱血超能力》《她的數字》《守望生命,熱血與共》所描摹的公益志愿服務圖景把愛心和真情串聯傳遞;在《馬背上的求學路》《愛有回聲》《好球徐建梅》《中華少年賦》《暖光 辣子樹》《被困住的孩子》《我還沒松手,請你千萬不要放棄自己》《齊寶和志寶的情緒小故事——與情緒做朋友》《逆風翻盤,向“楊”而生》《你的選擇》《往左往右》中,一個又一個在困境中翹首以盼的孩子得到幫助、看見希望、重獲新生……
“愿我們小小的付出能夠讓受助人真切地感受到被關愛,讓受助人回首往事時能想起曾經有一束暖光照進他們心靈的角落。公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堅持不懈,并且相信有光?!薄跋M懈嗟纳鐣α磕軌蜿P注鄉村支教、關注鄉村振興,匯聚起更多的愛,讓鄉村孩子看到更遠的未來?!鳖C獎典禮上,各位領獎者紛紛表達了作品獲得認可的激動心情以及對于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期望。
中國公益映像節的十年堅持,十年成長
中國公益映像節自2013年開始,便拉開了一個長鏡頭,陸續記錄著中國大地上各領域公益行為的發生,也同時記錄著中國公益影像事業的發展,評選出了《有一天》《老兵回家》《大自然在說話》《與愛童行 相伴成長》《遇見陌生人》《人間煙火》《國華的孩子們》等“金蝴蝶獎”影片。優秀影片在中國公益映像節官網、官微、“讀創”“學習強國”等主流新聞APP、網絡電視頻道等線上渠道傳播。
同時,2014至2020年,中國公益映像節連續7年在中國慈展會搭建公益映像館;2021年,中國公益映像館3D展館在慈展會云展會上線。中國慈展會公益映像館成為中國公益映像節一個重要的線下宣傳公益影像的體驗式場館,成為展示公益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此外,中國公益映像節每年舉辦多場公益影像沙龍,邀請學術界知名專家學者,公益界、影視界、媒體專家,以及優秀作品主創人員參與,分享傳播公益和公益影像的最新觀點,用影像呼吁公益、推動善舉,挖掘“影像”與“公益”的跨界合作潛力,助推公益影像傳播。2020年11月,中國公益映像節在由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文明辦、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主辦的“南粵大愛 網結同心”——2020廣東網絡公益宣傳推廣活動中,獲評“廣東十佳網絡公益傳播典型”。
中國公益映像節組委會委員、深圳市關愛辦專職副主任李青松表示,10年,既是跨越,也是開始。中國公益映像節以公益為內核,影像為載體,作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現者、記錄者、參與者、傳播者,在未來的日子里,也將不遺余力地推動公益文化事業發展,不斷為中國公益凝聚更多力量。
頒獎典禮結束后,2022中國公益映像節專題講座“心中有愛——就會釋放光芒”隨即拉開帷幕,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席李亞威為主講嘉賓。她曾扎根云南楚雄,用文字和鏡頭參與“搶救、挖掘、保護、弘揚”瀕臨消失的彝族文化,以13年的堅守來履行對弘揚民族文化的承諾,履行為當地群眾做好事獻愛心的諾言。2013年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被譽為“深圳最美愛心藝術大使”。李亞威分享了自己捐書吧、辦學院、以公益心拍攝作品的經歷,她表示,“公益和慈善一直我的心里根植、生長,我并不是有意為之去做公益,因為我覺得人活一輩子不止為了自己?!?/p>
記者獲悉,2022中國公益映像節大咖云集。參與映像大賽終評的有著名華裔導演,艾美獎、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獲得者楊紫燁;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大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國家一級導演,飛天獎、金鷹獎獲得者尤小剛;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院長、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嚴駿。此外,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長楊浩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灣區之聲、香港之聲深圳區負責人李源,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愛姣也出席了2022中國公益映像節頒獎典禮。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樊怡君
編輯:楊敏華